首页>>最新公告最新公告
高举习近平思想的伟大红旗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7-08-09]浏览次数:2765

  

高举习近平思想的伟大红旗
全面推生态文明建设

雷 学 军


          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和多彩的幸福生活,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推动着工业文明的飞跃发展。正当人们尽情地享受快乐生活和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危机悄然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在粗放的GDP发展模式下,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无节制地享受生活、无限度地索取资源、无畏惧地污染环境和无顾忌地破坏生态,给生存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致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海啸风暴、陆地缩小、沙漠扩张、土地干旱、粮食减产、森林火灾、灰霾肆虐、净水奇缺、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疾病频发、物种消失、生态失衡等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告诫人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毛泽东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指出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九大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划时代战略规划,找到了一条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解决生存危机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IPCC预估2100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4℃~5.8地球将发生不可逆转性的灾难。《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中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习近平主席亲自参加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促成了《巴黎协定》的形成和签订,为减缓气候变做出了重的贡献。

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伟大号召,作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习近平思想的自然生态观,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唯物地、辩证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意义,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包括原理、定义、目标、方法与流程,是研究生态的形成、发展、繁茂、衰退、消亡的原因及其修复规律的科学。

1 生态文明建设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必须把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矛盾双方获得统一。作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解决当前生态、环境、资源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原理,为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1大气温室效应的动碳静碳原理

动碳是指地球大气圈中能自由运动,产生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及CO2当量物质;静碳是指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中不产生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及CO2当量的前体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动碳静碳可以相互转化。动碳转化成静碳时,温室效应减弱;静碳转化成动碳时,温室效应增强。

根据动碳的不同来源,可分为自然动碳人为动碳。自然界释放的动碳自然动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释放的动碳人为动碳

根据动碳存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动碳长期动碳永久动碳。在10年内转化为静碳的物质称暂时动碳;在10100年内转化为静碳的物质称长期动碳;在100年以上转化为静碳的物质称永久动碳

根据静碳的不同来源,可分为自然静碳人为静碳。自然界存在的静碳自然静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的静碳人为静碳

根据静碳存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静碳长期静碳永久静碳。在10年内转化为动碳的物质称暂时静碳;在10100年内转化为动碳的物质称长期静碳;在100年以上转化为动碳的物质称永久静碳

2光合作用的降温效应储能效应原理

降温效应是指地球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和CO2,减少光能转换的热量和大气圈中的CO2总量,增加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温室效应的现象;储能效应是指地球生物圈吸收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现象。

6CO212H2O→C6H12O66O26H2O2808 KJ/mol

每生产1 t生物质,需消耗大气中1.47 t CO2,向大气中释放1.07 t O2,光解0.6 t H2O,吸收406×104 kcal热量。增加地球生物圈光合作用的面积、空间和生成物的总量,降温效应储能效应增强;减少地球生物圈光合作用的面积、空间和生成物的总量,降温效应储能效应减弱。

          3生物氧化的增温效应释能效应原理

增温效应是指地球生物质通过氧化作用释放热能和CO2,增加生物质能转换的热量和大气圈中的CO2总量,减少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温室效应的现象;释能效应是指地球生物质氧化释放热能减少能源物质储存量的现象。

C6H12O66O2→6CO26H2O2808 KJ/mol

每氧化1 t生物质,需消耗大气中1.07 t O2,向大气中排放1.47 t CO2,生成0.6 t H2O,释放406×104 kcal热量。增加地球生物质氧化的总量,增温效应释能效应增强;减少地球生物质氧化的总量,增温效应释能效应减弱。

         4光合作用与生物氧化平衡原理

光合作用与生物氧化平衡原理是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圈中的CO2总量与生物氧化排放到大气圈中的CO2总量的代数和等于零(零碳)。光合作用生成的量大于生物氧化消耗物质的量时,地球储存的生物质总量增加,温室效应减弱,气温下降,大气污染物减少,灰霾消除;生物氧化消耗物质的量大于光合作用生成的量时,地球储存的生物质总量减少,温室效应增强,气温上升,大气污染物增加,灰霾产生。

         5草比树大的碳汇原理

地球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与单位空间内,草的平均叶片总面积、叶绿体总数量、生物质总量、碳汇总量均大于树。单位时间内种草的面积与空间大于种树的面积与空间时,大气碳汇机制增强;单位时间内种草的面积与空间小于种树的面积与空间时,大气碳汇机制减弱。

2 生态文明建设定义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运用科学技术方法,消除污染、修复生态,获得繁茂的生态系统,将一切物质合理地循环利用,调节资源消耗与资源补偿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消耗与资源补偿失衡等问题;限制CO2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调节大气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维护地球上水--冰共存的气候平衡状态;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地球生物质总量和生物的种群数量,稳定生态系统,控制全球环境恶化,防止生态系统崩溃、瓦解;恢复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

4 生态文明建设方法

树立山、水、湖、草、林、田、城是天人合一的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观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复生态为手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零碳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关键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努力扩大生态面积和生态空间,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沙漠化、海岸侵蚀、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建设,科学地协调发展草、林、牧、副、渔业,形成大自然、大生态、大碳汇的农业一体格局,不断地增加地球生物质总量和生物的种群数量,获得优质的生态产品,增强生态生产力;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使植物无的变有、小的变大、矮的变高、短的变长、细的变粗、疏的变密、轻的变重、少的变多,最大限度地获得生物质累积量,解决地球光合作用与生物氧化失衡的问题。

循环发展的关键是研究掌握碳循环规律。采用生物育种技术,改良遗传特性,选育优良高产的植物品种,在单位时间内反复收获,实现生物质飞跃大增产,将大气圈中的CO2转入生物圈中,发展育种种植经济,增加植物固碳量;种草、造灌、植树,形成多盖度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固碳经济,扩大植物蓄碳量;改良耕作方式,生产使用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生物质总量及动物、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发展土壤固碳经济,提高土壤储碳量;运用生物技术,加工植物碳产品,制备植物制品,发展植物产品固碳经济,拓展植物封碳量;繁育丰产的水生生物,发展渔业固碳经济,加大水圈传碳量;扩大畜牧业规模,促进植物碳转化为动物碳,发展畜牧业固碳经济,扩充动物转碳量;收集生物质直接填埋,把植物碳输入岩石圈,发展碳封存经济,限制大气总碳量;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发展新能源经济,控制大气增碳量;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效,发展碳减排经济,减少人为排碳量;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建立人工碳库,发展碳循环经济,加速经济用碳量。将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形成的生物质分配到新气候经济的产业链中,通过固碳、蓄碳、储碳、封碳、传碳、转碳、限碳、控碳、减碳、用碳等方法,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机制。世界上没有无用的物质,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将一切物质合理地循环利用,解决人类对资源消耗与资源补偿失衡的问题。

零碳发展是将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融合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以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为基础,以生态修复为措施,以发展新气候经济为主导,以实现封碳、降温、释氧与排碳、升温、耗氧总量的动态平衡为方向,以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管理生态用地、农业耕地、建设用地和水资源。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创新碳、热、氧税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与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碳汇补偿及实体碳、热、交易等制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完善法律体系,形成生态社会文明的长效保障机制,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5 生态文明建设流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流程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树立生态意识、加强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促进资源节约、应用先进技术、实现生态平衡见图1

                                                      图1 生态文明建设流程图

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1 发现速生碳汇草

作者从刈割韭菜得到启示,发现并界定了一类生长发育迅速、可反复萌发和刈割、捕碳效率高的速生草本植物,将其命名为速生碳汇草,目前,共选育了79个陆生和水生品种,适应种植的范围广。实验证明,在相同纬度条件下,选育的速生碳汇草叶片总面积、叶绿体总数量50年累积值分别是同等面积乔木的260370倍、250350

速生碳汇草及植物碳产品经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湖南农业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检测,平均碳含量为49.2%;经中南大学能源环境检测与评估中心检测,每公斤热值为30004500 kcal;经湖南工业大学检测证明,经过紫外光加速老化实验,储藏50年无明显变化;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算,每公顷年净碳汇量为210 t,是同等面积森林碳汇量14倍;是一类快速捕碳固碳,调节大气温室效应的先锋植物

从物种进化与演替的过程来看,裸子植物的出现早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都是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大多数为被子植物。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进化而来,木本植物较原始,草本植物进化程度高,更加适应环境。速生碳汇草与木本植物的固碳效率差异,其本质是C4植物与C3植物的光合效率差异。C4植物光合作用启动快、效率高C3植物光合作用启动慢、效率低C4途径的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CO2的结合能力远远大于C3途径的RuBP1,5-二磷酸核酮糖)C4途径主要存在于草本植物中至今木本植物中还未发现C4途径没有草就不能驯化庄稼形成农业,没有草场就没有畜牧业,就不会进入农耕、畜牧时代,人类现在可能仍然在森林里采集或狩猎。

2 创立新气候经济

新气候经济学(The New Climate Economy TheoryNCET),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变革的科学;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制造碳产品,形成碳产业,创造碳经济的方法学;是研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学说

新气候经济包括育种种植经济、生态固碳经济、土壤固碳经济、植物产品固碳经济、渔业固碳经济、畜牧业固碳经济、碳封存经济、新能源经济、碳减排经济、碳循环经济等一切以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的经济活动范畴

新气候经济是以光合作用为动力,以碳循环为载体,以生物质丰产为基础,以速生、耐干旱、耐贫瘠、耐高温、耐严寒的植物为主体,以增加碳汇为手段,以实现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经济产业链。

研究掌握碳循环规律,对碳释放、碳转化、碳传递、碳封存、碳应用等碳循环过程实施技术控制、统筹和顶层设计,使人类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没有国界、没有纷争的大气碳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量物质财富,解决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与气候变化问题。

植物正常生长存活的温度为045℃,如不及早种植速生草本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降低温室效应,人类将失去拯救地球生态系统的机会,建议每年的36日设立为植草节,提高人类对草本植物重要性的认识。

草、树及农作物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质元素等成分组成,可以直接使用或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生化等方式降解、转化、提取和分离出多种人类可食用和使用的物质(见图2)。                                                             

                                     图2 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图

上述生物质成分和材料均可用作建筑材料(如柱、方、条、边、板、轻质墙体、保温、隔音材料、沥青纤维路面等)、家具、农具、用具、工业品及食品、香料、香精、饲料、肥料、纸制品、生物质能源、化工原料等;还可深度开发出多种精细化学品(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基化学品、木质素基化学品、淀粉基化学品、糖基化学品、油脂基化学品等)、甲壳素衍生物、生物塑料及生物燃料等

1建筑材料

我国草纤维建筑材料发展迅速,现有企业万余家,从业人员300多万,年产量超过25亿m3,产值近万亿元。速生碳汇草生产型材(柱、方、条、边、板)、轻质墙体、保温、隔音材料、沥青纤维路面等绿色建材,性能优良。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5000亿元,利税约870亿元。

2功能食品

速生碳汇草食品原料,可制备植物蛋白粉、植物饮料、植物口香糖、食用香精、壳聚糖、膳食纤维食品等,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1万亿元,利税约1100亿元。

3动物饲料

大力开发绿色植物饲料资源、多汁饲料资源和微生物饲料资源,可有效地缓解人畜争粮速生碳汇草作为一种良好的绿色植物饲料资源,种植适应性强,单位面积产量高,用作动物饲料,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3500亿元,利税约442亿元。

4有机肥料

我国生物有机肥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由于生物质原料短缺,造成实际生产能力不足整个化肥行业产能的1/20。若我国的化肥全部用生物肥料替代,用速生碳汇草作基质,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4100亿元,利税约615亿元。

5造纸材料

我国造纸材料短缺,草类纤维原料在纸业中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2004年国家关闭了数千家小造纸厂,仍然生产了1180t非木材浆。可以预见,中国的非木材纤维浆的产量将迅速增长。用“速生碳汇草纤维造纸,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1.3万亿元,利税约980亿元。

         6生物能源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理化性质稳定,是化石能源的优良替代品。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若全部用速生碳汇草和农林剩余物等生物质替代,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4万亿元,利税约0.48万亿元。

7化工原料

生物质生产化学原料、化学品、能源产品等,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模式。生物质精细化工产品已有1000多种,如甘油、乙二醇、丙酸等。速生碳汇草可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平台开发制造多种化工原料和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9万亿元,利税约1.08万亿元。

8碳素材料

活性炭是一种疏水性吸附剂,通常以植物为原料,在密闭容器中经高温850900°C活化、厌氧燃烧制得可用于化工食品环保行业等。活性炭可经纯化制备单质碳碳的单质形式有金刚石(钻石)、石墨、足球烯、蓝丝黛尔石、石墨烯、碳纳米材料等。近年来,我国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快速上升速生碳汇草生产碳素材料,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1万亿元,利税约1944亿元。

9工艺制品

工艺制品是指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如竹编、草编、蜡染、手工木雕、剪纸、民间玩具等。速生碳汇草用于制作民间工艺制品,每年可新增社会产值约600亿元,利税约104亿元。

3 创建零碳新模式

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到零碳,是人类发展理念和方式的不断飞跃,零碳模式是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高级方式和终极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技术,规划、普查、核算、核查、统筹总减碳量与总排碳量。采用节能减排、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生态碳汇补偿及实体碳、热、交易等方法,使一个行政区划(或一个单位)边界范围内的总减碳量与总排碳量处于动态平衡(即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减去生物氧化排放的CO2总量等于零),称为零碳区域(包括零碳区域负碳区域生态零碳区域生态负碳区域)发展模式。创建零碳区域的方法是采取整体规划、全面统筹、分步实施策略,分阶段实现规划目标:一是实现单位GDP碳排放量的零增长负增长;二是实现年度碳排放总量的零增长负增长;三是实现CO2零排放负增长。通过创建零碳工厂零碳机关零碳学校零碳社区零碳村庄零碳乡镇零碳县(区),形成零碳负碳发展模式,然后复制和推广,逐步实现零碳国家零碳世界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长沙县、娄底市、桃源县以作者发明的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的方法为支撑,编制《零碳发展规划》,创建全国首个零碳县零碳市负碳县。《泰晤士报》、《亚太日报》、《海峡时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半月谈》、《瞭望东方》、《中国能源》及《湖南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IPCC指出: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CO2排放源,CO2排放总量的30%被海洋生态系统吸收,25%被陆地生态系统吸收,45%滞留在大气圈中据此,如果人类通过减排、替代、转化、抵消和封存每年碳排放总量的50%左右,可实现大气CO2零增长,适度增加碳封存量,可实现大气CO2负增长。

将大气圈中的动碳转移到地球的其他圈层形成静碳封存,可降低大气温室效应,具体方法包括应用封碳使用封碳成型封碳填埋封碳

应用封碳是指大气圈中CO2及其当量为275350 ppm时,用生物质生产食品、饲料、有机肥料、纸制品、生物质能源、化工产品等,可提高碳循环的经济总量;同时,增加了暂时静碳量,能延长碳循环过程和调节单位时间内的大气CO2浓度,是一种抑制大气圈中CO2浓度升高的方法。

使用封碳是指大气圈中CO2及其当量为350400 ppm时,用大量的生物质生产建筑材料、家具、农具、用具、工业品等,可提高碳循环的经济总量;同时,增加了暂时静碳量或长期静碳量,能延长碳循环过程和调节单位时间内的大气CO2浓度,是一种控制大气圈中CO2浓度升高的方法。

成型封碳是指大气圈中CO2及其当量为400450 ppm时,在使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前提下,将生物质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密度的碳产品进行封存,增加了暂时静碳量或长期静碳量。当大气CO2浓度稳定后,对储碳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如生产食品、饲料、有机肥料、纸制品、生物质能源、化工产品、建筑材料、家具、农具、用具、工业品等),充分释放其价值,是一种限制大气圈中CO2浓度升高的方法。

填埋封碳是指大气圈中CO2及其当量达到了450 ppm以上,由升温引起的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时,在使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前提下,将生物质进行填埋,增加长期静碳量或永久静碳量。当大气CO2浓度稳定后,将其用作生物质肥料、燃料,或将生物质长期填埋封存,任其在地层下转化成烃类化合物(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是一种遏制大气圈中CO2浓度升高的方法。

地球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产生约2200亿t生物质当前,每年仅需收集填埋(或制造碳产品、替代化石燃料抵消碳排放量)约221亿t生物质(占总量的10.05%),吸收大气中约360亿t CO2,即可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

1全球实现碳峰值和零碳

全球实现碳排放量零增长(峰值),每年需封存植物碳产品约2.74亿t,可吸收大气中约4亿t CO2,总成本约2万亿元;当大气CO2浓度稳定后,综合利用植物碳产品,可新增社会产值约64万亿元,利税约14.3万亿元。

全球实现零碳排放(零增长),每年需封存植物碳产品约111亿t,可吸收大气中约162亿t CO2,总成本约81万亿元;当大气CO2浓度稳定后,综合利用植物碳产品,可新增社会产值约2590万亿元,利税约393.6万亿元。

2中国实现峰值和零碳

中国实现碳排放量零增长(峰值),每年需封存植物碳产品约0.685亿t,可吸收大气中约1亿t CO2,总成本约5000亿元;当大气CO2浓度稳定后,综合利用植物碳产品,可新增社会产值约16万亿元,利税约2.8万亿元。

中国实现零碳排放(零增长),每年需封存植物碳产品约24.66亿t,可吸收大气中约36亿t CO2,总成本约18万亿元;当大气CO2浓度稳定后,综合利用植物碳产品,可新增社会产值约576万亿元,利税约99.9万亿元。

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若全部用速生碳汇草和农林剩余物等生物质替代,发展新气候经济使用生物质生产碳产品,其碳汇量不需要计算过程排碳。

4 设立特色氧税制度

、热、氧税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CO2排放、热量释放、生物氧化消耗O2所征收的税。按燃烧化石能源碳量、放热量和耗氧量征税,控制使用化石能源排放CO2、释放热能和消耗O2的量。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排放,每一个使用产品的人都应该成为缴纳碳、热、氧税的主体;建立与实体碳、热、交易相符合的碳、热、氧税制度,用碳、热、氧税支撑植物碳封存、热吸收与氧释放和发展新气候经济,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创建零碳发展模式,驾驭高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5 创立新实体交易

建议创立《国际碳封存量吸热量释氧量与碳排放量放热量耗氧量权交易新公约》,制定《植物碳封存量吸热量释氧量与碳排放量放热量耗氧量的技术标准》,用植物碳产品参与碳、热、交易,植物碳封存量吸热量释氧量收取碳排放量、放热量、耗氧权交易费,改虚拟的碳排放量、放热量与耗氧配额指标交易为实物碳、热、交易;植物碳产品理化性质稳定,填补了国际碳、热、交易产品不能准确计量的空白,必将成为全球碳、热、交易市场的主流;既能解决我国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难题,又可解除西方国家要求减排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巨大压力,使我国获得治碳、吸热、释氧的主动权、话语权与经济权,成为经济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零碳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惠及全人类的优质生态产品:生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粮、油、果、蔬、棉等)、吸收CO2、调节气候、释放O2、丰富物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培肥地力、繁茂生态、防风固沙、净化水体、净化土壤、净化空气、消除灰霾、减少灾害、恢复自然、美化环境等等;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人类自觉地保护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社会文明,豪迈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生态文明世界大同

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将片面追求经济产出和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工业文明方式转变为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发展形态;由过度追求享乐的欲望最大化转变为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文化文明及适度消费的理念,不再采取无计划的自由竞争手段获得GDP增长的数量、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享乐,而是要全面权衡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质量;经济发展过程不再盲目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排放污染物、消耗O2,而是要减少生产性污染,控制生活性污染,限制浪费性污染,解决同根同源的灰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化石燃料污染问题。高水平的生活质量需要大家共同拥有和体验,这将促进社会公共财富的积累和共享,促进世界各国和社会各阶层的合作共赢。

建议设立大自然感恩节,提高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引导自然、保护自然感恩自然的自觉性。通过治理污染、修复生态、恢复繁茂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绿色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得生物质累积量,解决地球光合作用与生物氧化失衡的问题;通过循环发展,将一切物质合理地循环利用,解决人类对资源消耗与资源补偿失衡的问题;通过零碳发展,形成生态社会文明的长效保障机制,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继承和发展了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修正了工业文明的缺陷。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任务,是人类共同生存利益的体现,是应该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最新公告
  • 小绿1
  • 小绿2